国旗下讲话——以法为剑,守护青春的净土
高一(13)班 杨怡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一(13)班的杨怡菲,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以法为剑,守护青春的净土》。
站在清晨的阳光下,看着飘扬的国旗,我想和大家聊一个严肃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遵纪守法与远离毒品。或许有人觉得这些词汇离我们很遥远,觉得“我只要好好学习就不会有问题”,但当我看到一组数据时,内心久久无法平静:我国登记在册的青少年吸毒者中,16岁以下的占比逐年上升,而因为好奇尝试第一口毒品的案例,超过70%发生在中学阶段。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本应在课堂上欢笑、在球场上奔跑的青春,被毒品侵蚀后留下的沉重警示。
一、法律不是束缚,而是守护青春的铠甲
我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社会最根本的规矩。《刑法》明确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禁毒法》强调,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任何涉及毒品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或许有同学会想:“我不吸毒,只是帮朋友一个忙,应该没事吧?”但湖南曾有一名高中生,因为“讲义气”帮朋友保管了一包“不明粉末”,最终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刑——法律的红线从来不会因为“无知”或“侥幸”而退让。
去年我有幸参观了武汉市汉阳区禁毒教育基地,看到一个展柜里放着看似普通的“奶茶包”“跳跳糖”,讲解员说这些都是新型毒品的伪装。有个17岁的少年就是因为好奇,在朋友的怂恿下尝了一口“奶茶”,结果半年后瘦到不足80斤,最终在幻觉中从阳台坠落。当我看到他生前和家人的合影时,突然明白:法律禁止毒品,不是要限制自由,而是要在我们面对诱惑时,多一道“不能碰”的底线,多一层保护生命的铠甲。
二、毒品摧毁的,从来不止是一个人
大家可能看过缉毒警察的故事,他们在日记里写道:“最残忍的不是与毒贩搏斗,而是看着年轻的生命被毒品熬成灰烬。”某校有个叫小王的学生,最初只是偷偷吸烟,后来被引诱尝试了含有毒品的“电子烟”,为了支付不断上涨的毒资,他开始偷同学的财物,最终被送进少管所。在忏悔录里,他说:“吸毒后,我眼里的光就灭了。”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他的父母在探望时一夜白头,整个家庭都被拖入深渊。
数据显示,因吸毒引发的抢劫、盗窃等犯罪案件占比逐年上升,毒品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的可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不安。我们总说“青春无价”,但毒品会用短暂的“快乐”交换你无价的未来——当你的同学在为高考冲刺、为梦想努力时,吸毒者却只能在毒瘾发作时痛苦挣扎,连最基本的健康和自由都成了奢望。这样的“代价”,我们谁都付不起。
三、拒绝毒品,从抵制诱惑开始
抵制毒品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藏在生活的细节里:不轻易接受陌生人递来的零食饮料,不涉足治安复杂的娱乐场所,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广西有所中学组织学生观看吸毒者的纪录片,当镜头扫过他们溃烂的皮肤、扭曲的器官时,很多同学当场落泪——这不是恐吓,而是最真实的警示。
作为高中生,我们正处在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但好奇心需要用理性来约束。当有人对你说“试试没事,能提神”时,不妨想想:如果这真的无害,为什么法律要明令禁止?如果这能带来“好处”,为什么那些引诱你尝试的人自己不先“享受”?真正的勇敢不是“敢尝别人不敢尝的东西”,而是“能拒绝不该拒绝的诱惑”。
同学们,我们的生命就像刚升起的太阳,拥有无限可能。法律是护航的风帆,纪律是前行的船桨,而远离毒品,就是我们为这艘青春之舟抛下的锚。愿我们都能记住:青春可以张扬,但不能越界;可以冒险,但要懂得敬畏。让我们以法律为剑,斩断毒品的诱惑,在规则的边界内,书写属于我们的、闪闪发光的未来。这,才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国家最好的承诺。
国旗为鉴,青春无悔!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通讯地址: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信陵镇白土坡社区兴东路8号 邮政编码:444300
Copyright@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www.bdxy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