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建功标兵 】杨敏老师:蕙质兰心传薪火 春风化雨润杏坛
在巍巍巴山脚下,有这样一位教师,她以知识为舟,以爱心为桨,默默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她就是巴东一中语文组杨敏老师,一位在三尺讲台上绽放芳华的巾帼标兵。她的课堂,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带领学生们在诗词歌赋中徜徉,在古今经典中遨游。她不仅传授知识,更以春风化雨般的教诲,滋润着每一个学子的心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爱作舟
杨敏老师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教育的热爱。大学时代,她走进了桂子山上的华中师范大学,在那里她进行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
在大学期间,她以博观约取之姿涵泳教育真谛:潜心研读孙绍振的文本解读精要,既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治学之道隔空对话,又在字里行间窥见教育智慧的本源;聆听余映潮的课堂对话艺术,既沐浴着孔子"循循善诱"的千年遗风,又在春风化雨中构筑教学相长的境界;观摩雷夫·艾斯奎斯的信任课堂范式,既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心教育学共鸣共振,更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知行合一中,勾勒出多元共生的教育图景。受到无数教育大家的影响,教育是一门艺术的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毕业后,她扎根于巴山脚下的巴东一中,开始了她的教育生涯。
春风化雨润桃李,思辨人文育英才
来到巴东,杨敏老师感受到巴东这片教育热土上涌动的生命激情:同事们心无旁骛潜心研究教育,学生们专心致志静心研读经典,家长们有孟母三迁之贤默默付出支持教育。她认为,巴东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明,李白杜甫曾驻足于此留下不朽诗篇,李商隐笔下那绵绵的"巴山夜雨"在此悄然飘落,寇准亦在此劝课农桑惠泽百姓。这里是文化教育的摇篮,因此她的语文课,跨越古今,多了一份诗意与悠远。
她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课程应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她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如学习完"人物通讯"单元后,她组织学生去采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然后写成人物通讯。学生以《青春化雨,好"李"知季节------脱贫攻坚路上的致富人王义连》为题报道了一位敢想敢干的农民,以《勤于创造,勇于奋斗------乡村美化师谭联满》为题报道了一位富于创造性的工人,以《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学医治病救人的马学龙医生》为题报道了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她说通过这些活动,目的是将学生的家国情怀厚植在广袤的土地上,让学生了解劳动者,致敬劳动者,未来成为祖国建设者。同时,她常观察课堂,记录课堂,将这些课堂生成进行总结,最终形成教育教学论文。
她注重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堂。她引导学生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学习中开阔视野,给予学生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如为激发学生读《论语》的兴趣,她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假设孔子众弟子乘舟来到了我校,让你挑选其中的一位做你的同桌,你会挑选颜回、子路,还是曾参、公西华,或者其他的哪位?结合《论语》相关内容,谈谈你挑他做同桌的理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献资料、网络资料等来研究孔子弟子形象,有的小组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小组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思维碰撞。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花两个月读完《论语》,并结合时代撰写读书心得,最后凝结成成果------班刊。她的论文《数字技术助力,赋能阅读教学------记一次<论语>整本书阅读尝试》获得省级一等奖。
通过深入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她擅长开发学生感兴趣、学有所获的特色语文课程。她时刻不忘作为语文老师的使命: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桃李不言自成蹊,教学相长显锋芒
她将对教育的爱播撒在这片教育热土上。她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她想老师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她想学生更害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愤怒。她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爱出者爱返,她成了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她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获得"教坛新秀""四有好老师""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
她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巴东一中被评选为湖北省语文学科基地,她积极参与基地创建工作,负责收集资料,进行教学实践;加入"梅其涛语文名师工作室",向同行学习,促进专业成长;作为核心成员参与马海林校长的省级课题研究,完成相关论文写作;作为语文组"青年教师共同体"组长,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学习活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在巴东一中80周年校庆时,承担晚会主持词写作,独自承担校庆画册解说词,负责学校主干道、支路解说词撰写。同时,多次承担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默默支持学校工作,毫无怨言。
她在专业领域成长迅速。在讲课方面,课例"如何将作文写得深刻"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获得省级优课;在命题方面,在恩施州第二届原创命题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并在校内青年教师原创命题活动中再次获得一等奖;她的论文"探讨项目化学习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则获得省级奖项,同时发表相关论文;在课题方面,她还参与了《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演讲语文学习实践探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在指导学生方面,指导学生参加新世纪杯作文竞赛、叶圣陶杯全国新作文大赛等,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种奖项,多名学生文章在《作文与考试》《帅作文》、校刊《神农溪》等发表。
杨敏老师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她也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紧跟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时代大先生,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者、灿烂文化的传播者。
AI赋能铸魂育人,科技助力桃李芬芳
面对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杨敏老师积极拥抱科技,借助AI工具,探索教育的新路径。她积极探索AI在教育中的应用,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学生评估和个性化学习中。她利用AI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精准识别他们的学习需求,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她还通过AI工具设计互动性更强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她深知,AI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更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助手。
杨敏老师始终牢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她认为,科技的发展不能取代教育的本质,即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在她的课堂上,AI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桥梁。她通过结合AI技术与人文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科技背后的伦理与社会责任,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爱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杨敏老师的教育实践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她的故事,正如巴山夜雨般绵长而深远,滋润着每一个学子的心田,她相信仁慈是有感染力的,她把爱传递给学生,她希望学生再把这种爱传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学生最终成为有家国情怀,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