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生平简介: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 ,字北溟,号于山 ,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朝初年名臣。

于成龙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曾参加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父亲年迈而未就职,直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十五岁时才以明经谒选吏部,授罗城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鼓励农业生产。康熙六年(1667年)升任合州知州。后迁任黄州府同知、知府,历任武昌知府(代),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加兵部尚书、大学士。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奉命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号为“清端”。遗著有《于清端政书》等。

于成龙曾奏免荒地钱粮,放粮赈灾。善于决狱,以执法严正,不徇私情,正直清廉著称 。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是清代循吏的代表人物。康熙帝曾赞谕道:“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家世出身:

于成龙远祖于伯达、于建中、于仕贤在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迁至石州(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白霜里村。于仕贤生于渊,于渊生于坦等四子。于坦为明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进士,官至巡抚。正德元年(1506年),其宗族一脉于素家族,迁居到石州北乡距城30公里的来堡村。于素生于恩等四子,于恩生于采等四子,于采生于时煌等四子。

万历四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1617年9月26日)丑时 [44]  ,于成龙出生。他是于时煌与原配田氏所生的次子。就在于成龙出生后不久,田氏病逝,于时煌继配李氏。不过于成龙和继母关系很融洽,家庭和睦。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科举失意: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省城太原考场的考官公然徇私舞弊。于成龙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 待到参加会试之后,于成龙以父亲年老为借口,辞去做官的机会,回到来堡村。

清朝入主中原后,于成龙继续致力于应举。顺治四年(1647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学习了四年,但顺治八年(1651年)的乡试中,于成龙再次落榜,这年他已经三十五岁。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于成龙兄长于化龙病故,三子于廷元出生,全家生活的担子落在他的肩上。父亲于时煌年老多病,要人侍候汤药;继母李氏虽健,也已暮年。长子、次子上学,全家开支很大,家资因此受窘。于成龙为了养家糊口,供子上学,整日忙于家务,再无工夫参加科举考试。顺治十五年(1658年),于时煌病故。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

 

初入仕途:

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十五岁的于成龙进京备选,被授予广西罗城县令一职。

罗城位于广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万山峻岭,沟谷纵横,虎狼昼行无忌,四时毒雾迷天,瘴疠盛行,北人视为绝境。加之瑶、僮等民族杂处,语言不通,纠纷时起,很难治理。于成龙受命时,罗城县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且几经战争蹂躏,已残破不堪。他之前的两任知县一死一逃。显然,把这个最荒凉、最贫穷而充满了危险的地方交给于成龙治理,亲友们都为他担心。他却不以为然,说:“君命也,独不闻义不辞险耶!”行前,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于成龙明知前途多艰,仍毅然接受任命。他辞别母亲、妻儿,跨上一匹驴,带了四名仆人,离家上任。他涉历重重险要,行程六千余里,终于来到了罗城,只见遍地蒿草,荒无人烟,瘴雾弥漫,群山隐现。县城仅有六户人家,城无寸墙,衙门仅是茅屋三间,门窗皆无。他一到,马上砍篱棘插地为门,在院中积土当作几案,旁边挖坑做饭,炊具只有一锅一盆。

于成龙到任后,就实心做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天召吏民来“从容问所苦”,宣谕朝廷慰抚之意。在当时情况下,召集流亡百姓,保护他们安居,不再受战争袭扰,特别是打击盗匪的抢劫活动,使他们安心生活,就成了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发现有抢劫、盗窃等事件发生,立即命随从侦破,审讯属实,迅速做出处理。经此不断打击,抢劫、盗窃以及危害百姓的不法事明显敛迹,地方渐获安宁,百姓也开始安下心来。

与罗城邻近的瑶族头人经常到罗城一带杀掠,成为当地百姓一大祸患。于成龙到任后,组织乡兵将其击退,并追剿残敌,欲一举捣毁其巢穴。瑶人头人非常害怕,发誓再也不敢侵犯罗城境,于成龙这时才下令停止进兵。百姓免去灾祸,安心于生产,专力耕耘。于成龙体恤当地百姓疾苦,屡次请求上司放宽徭役的规定,减轻他们的负担,还想尽办法,从内地运进当地百姓急需的食盐,解决了人们生活的一大难题。诸事稍有头绪,他便兴建一处学宫,开展文化教育,培养人才。他创设了一座“养济院”,救济衣食无着、无亲故的贫穷人和无人侍养的老人。

于成龙在罗城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大治,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他深为当地百姓所爱戴,彼此亲“如家人父子”。在每次缴纳田赋时,他们总留出数钱放到于成龙的案桌上。开始,于成龙不明白他们的意图,便问此为何意?他们说:“阿耶(‘耶’同‘爷’,此处指于成龙)不要‘火耗’,不谋衣食,难道酒也不买吗?”于成龙感动不已,仅留下够买一壶酒的钱,余钱全部退回。

在罗城,于成龙的生活十分清苦,他的四个仆人忍受不了,有的离他而去,有的受瘴疠之害而死。罗城人十分同情,每天早晚都去给于成龙请安。有时还凑些钱献给他,说:“知道阿耶苦,我们供上一点盐米费罢了。”于成龙笑着回答:“我一人怎需要这么多东西!你们拿回去,换些甘美的事物敬奉给你们的父母,就好像我接受了一样。”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有一天,于成龙的家人来探望他,消息很快传开,罗城人高兴得奔走相告:“阿耶人来,好将安家去。”他们以为于成龙家人来此取钱,作生活之用,而于成龙一定缺钱,于是便凑了不少钱献上去。于成龙婉言谢绝,笑着说:“这里离我家六千里,一个人拿着这么多钱,只能增加负担罢了。”让大家都回去。罗城百姓跪伏在地,感动得痛哭流涕,于成龙受到感染,不禁为之落泪。最后,他还是不接受馈赠,劝他们把钱都收回去。

于成龙在罗城的政绩受到主政广西的金光祖(先任广西左布政使,后升广西巡抚) [1]  、广东广西总督卢兴祖等人的赏识。康熙六年(1667年),他们向朝廷举荐于成龙为广西省(当年)唯一的“卓异”  。同年,康熙帝擢升于成龙为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知府。这年,于成龙已经五十二岁了。罗城人得知他将要远调四川,倾城出动,都拦在路上,失声呼号,哭着说:“阿耶今天离开,我们这些人失去了天啊!”在于成龙起程之日,罗城人追送数百里,痛哭而回。有一个瞎子不肯回去,于成龙就问他为什么不走。瞎子说:“我算计您袋中公费不够一千里途中用。我学过算卦,有这么点本事可以沿途挣点钱,以备不足之用。”于成龙听后,便把他留了下来。由于阴雨连绵,在路上一再耽搁,钱也花尽了,多亏瞎子挣回些钱,做了路费,才使于成龙顺利抵达合州。

 

主政合黄:

合州生活困难,与罗城不差上下。当地经济在明末农民战争、清兵进川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背井逃亡,州城仅剩下百余户人家。一年收缴正赋仅十五两白银,而供役相当繁重。于成龙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经济。他把一切不合理的规定和明朝遗留下来的弊政统统废除,招集百姓开垦荒芜土地,由当地官府贷给种子和耕牛,迅速恢复生产。他上任才一个来月,百姓纷纷迁回合州,骤增至千户。

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由于在黄州的突出政绩,于成龙又深为湖广巡抚张朝珍器重,再次被举“卓异”。

 

平乱湖广: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龙再次举“卓异”后,被调主持武昌府政务,并将擢武昌知府。恰在这时,“三藩之乱”爆发。在吴三桂凌厉的攻势下,贵州、湖南望风披靡。同时吴三桂派许多湖北籍部将,特封官“札书”回籍策反,制造暴乱。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麻城县发现“伪札”,知县即以“通贼”罪名大肆滥捕,搞得人人自危。接受了“副将伪札”的该县曹家河人刘君孚父子乘机联络东山一带山寨发动暴乱。由于于成龙在当地很有影响,被请出来收拾局面。他以“招抚”为方针,查清事件原委后,发出安民告示,使绝大多数协从百姓归家,事态很快趋于缓和。随后,他又冒生命危险只身进入首先发难的刘君孚山寨中说服刘及三百枪手(猎户)。十天之内,一场动乱顺利平息。八月,于成龙调任黄州知府。

其时,第二次暴乱又接踵而至。潜入的奸细乘黄州府空虚,联络当地豪绅纷纷起事,于是何士荣在永宁乡,陈鼎业在阳逻,刘启业在石陂,周铁爪、鲍世庸在泉畈,各自举兵数千,号称“东山贼”,“高山大潮,烽火相望”,声势与范围大大超过前次。面对险恶的形势,于成龙清醒地认识到黄州府的重要性,他力排众议,制订了决不放弃黄州、组织乡勇相机主动进剿的策略。他调集各乡乡勇两千人,派黄冈知县李经政攻阳逻,诛杀陈鼎业。随后亲自率千总罗登云、吴之兰与武举张尚圣,分道抵御来犯的何士荣。战斗激烈时,吴之兰中枪而死,官军稍稍退却,于成龙不避危险,策马向前,回头对千总李茂升说:“我若战死,由你回报巡抚!”李茂升奋力作战,右路张尚圣绕至何士荣军后,前后夹击,终于大获全胜,擒获何士荣。后又乘胜攻克泉畈,仅用了二十四天的时间内就平定所有地区的叛乱。受到湖广总督蔡毓荣的高度褒奖。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州出现灾荒,谣言四起,社会动荡。于成龙修缮赤壁的亭榭,整日与僚吏在其中吟咏,这才使民心安定。不久后,他因继母去世需回家丁忧,蔡毓荣奏请将于成龙“夺情视事”。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新设江防道,驻黄州,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防道道员。

 

闽省第一: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于成龙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举“卓异”后升任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光祚还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尽管于成龙官运亨通,地位显赫,但勇于任事的锐气不减,仍以重民命为宗旨,关注民间疾苦,尽自己权力所及,不断为民请命。当郑成功入据台湾后,朝廷严行海禁,封锁郑氏与沿海人民的来往。地方官吏动则以“通海”之罪随意逮捕沿海渔民,株连数千人,皆判处死刑。于成龙此时正在福建按察使任上,而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率军驻福州,维持耿精忠叛乱后的社会治安。于成龙便去见杰书,力陈“通海”各案所涉及的人多是平民,应予释放。但地方大吏们以案已定,不好更改,感到为难。于成龙声色俱厉地用手一指庭堂中被审的妇女儿童,说:“此曹皆何辜乃樱斧锄?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不能缄阿从事!”杰书久闻成龙盛名,此时听了他的慷慨陈词,便采纳了他的建言,使千百无辜百姓得以活命。

 

总督两江: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特简”于成龙为直隶巡抚。翌年春,他又召见于成龙于紫禁城,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同年,于成龙又被升为江南江西总督(即两江总督)。 这时他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成为朝廷的封疆大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在江南督造漕船的副都御史马世济,回到北京后,上疏参劾于成龙。据《清史稿》记载此事的起因是:“势家惧其(于成龙)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马世济的奏疏非同小可,康熙帝让各部院大臣认真讨论,最后决定让于成龙根据参劾内容,“明白回奏”。

朝臣接到于成龙的回奏,再次认真讨论。最后,分管武官的兵部做出结论说:“既然于成龙说,田万侯倚势作弊,就中取利,没有觉察,那就应该革掉田万侯的副将之职。”分管文官的吏部做出结论说:“既然于成龙声称年龄太大,身体不好,那就让他退休吧。”  处理意见送到康熙帝手里。康熙帝最后决定:于成龙留任,田万侯降级。

 

溘然长逝: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于成龙呕吐不食,同月十八日(5月31日)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各将军、都统等地方大员及同僚、属吏都前来瞻仰遗容,只见室中空荡无物,仅在床头放着一个陈旧的方形竹制容器,里面装有一件绨袍,还有几只瓦罐,有的盛了一点粗米,有的盛了盐制的豆豉。仅此数物而已。江宁百姓听闻其讣讯罢市,聚在一起痛哭,家家绘图像供奉祭祀。每天有数百、千人拥至衙舍哭拜,以致衙舍内外拥挤不堪。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赐祭葬,赠官太子太保,谥号“清端”。 

雍正年间,于成龙入祀贤良祠。乾隆帝即位后,分别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及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五次遣使祭奠于成龙祠。

 

历史评价:

康熙帝曾破例亲自撰碑文并题写“高行清粹”匾额赐给于成龙,评价他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康熙帝后来还说:“两江总督居官善者,于成龙而后,惟傅腊塔。”

乾隆帝曾御书“清风是式”四字褒扬于成龙。 

戴震:“成龙清严忠直, 勤劳治事,官吏无不敬畏, 归于廉慎。”  

李中素:“古人得一节,足以传之无穷,公则萃于一身,无往而不备矣。”

范鄗鼎:“余读《明史》,而叹廉吏之难。……本朝养士四十余年,得于先生,先生之廉可不谓其尽善乎!廉则心清,心清则理明,理明则才全,理明则学优而气壮。”

熊赐履:“呜呼!余考传记,三代而后以廉干称者代不乏人,然类多矫饰沽激,流为刻核,以纳于偏畸。故措施建树、表里初终之际,往往难言之。未若公之狷介性成,质任自然,略无矫强刻厉之迹。而诚意感孚,无不服教畏神,不疾而速,直有超越于古人之上者。然后叹公为真不可及,而益信诚中形外之为不诬也!”

于准:“先清端平生从不讲学,而所行未尝不合于道。素景慕者,汉则江都、隆中,唐则邺侯、宣公,宋则魏公、温公,明则文清、文成。” 

武祗菼:“余由其言想其心,预信必为包孝肃(包拯)、赵清献(赵抃)、司马温公(司马光)、海忠介(海瑞)一流人物。既而,由粤西而蜀而楚而闽,巡抚畿辅,总制两江,数十年如一日。其刚毅自矢,不畏强御,则包孝肃也;其精白一心,可对天地,则赵清献也;其安上利下,扶危定倾,则司马温公也;易箦之日,仅余竹篓败笥,污衣旧靴,银钱毫无,则海忠介之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也!所谓‘言顾行,行顾言’,公之谓也。” 

彭绍升:“操执似海忠介,智略似王文成(王守仁)。行成于独,不言而人自化。用能保圣天子始终之恩,立百尔在官之准,永斯人没世之慕。区区发奸禁暴,岂足以见公之厓量哉。” 

赵尔巽等:“于成龙秉刚正之性,苦节自厉,始终不渝,所至民怀其德。……之五人者,皆自牧令起,以清节闻于时。成龙、世纶名尤盛,闾巷诵其绩,久而弗渝。” 

周远廉、孙文良等:“康熙时期,社会趋于安定,扫除了前代明朝的一些积弊,居官清廉者不断出现。于成龙与张伯行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著名清官,被人们赞为‘江南第一清官’,‘天下廉吏第一’。” 

创建时间:2023-03-10 09:40
浏览量:0

编辑 | 谭德江     审核 | 李   强     签发 | 谭世成

首页    清廉学校建设    清廉课堂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收藏